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日本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病原体与疾病综述
王晓旭, 梁莹, 尚猛, 王璐, 姜宛均, 冀好强, 刘起勇
摘要43)   HTML    PDF (613KB)(178)   
日本斑点热(JSF)作为一种易被忽视的传染病,误诊和延误治疗是JSF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该文对其病原体日本立克次体的遗传进化特征、传播途径及宿主和JSF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尽管我国对该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缺乏全国范围内媒介蜱类和JSF的分布信息,为此需加强全国JSF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其宿主、媒介生物的监测,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024, 35 (1): 128-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3
S-烯虫酯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效果的系统综述
胡文博, 杨丽萍, 包文风, 梁莹, 宋秀平, 苏天运, 刘小波, 李学文, 刘起勇
摘要51)   HTML    PDF (707KB)(176)   
目的 对现场单独应用S-烯虫酯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对其控制效果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方法 使用“登革热”“S-烯虫酯”“dengue fever” “S-methoprene”等关键词系统检索 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从1974年1月-2023年1月1日。 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其中8项研究被归类为有效性研究,其余2项研究在半现场的环境中探明S-烯虫酯的有效性。筛选结果显示当S-烯虫酯应用于目标容器中的幼蚊时可以产生很好的羽化抑制效果,但在城镇或登革热疫区使用时,能够表明单独使用S-烯虫酯有效性的证据是有限的。 结论 S-烯虫酯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减少容器中未发育成熟伊蚊的数量,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单独使用S-烯虫酯可以长期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S-烯虫酯与其他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措施相结合的控制效果。
2024, 35 (1): 115-1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1
青海省部分地区蚊密度季节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分析
王蓉, 刘起勇, 郭玉红, 杨秉睿, 张宪青, 卢囡囡, 程晓兰, 马斌忠, 蒋明霞
摘要46)   HTML    PDF (585KB)(223)   
目的 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不同季节的蚊密度,探究蚊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利用Excel 2022软件对2018-2021年青海省5个监测点的蚊密度进行圆形分布法的计算,并推算各监测点蚊密度高峰日和高峰期;利用SPSS 22.0软件对青海省西宁、格尔木和玉树市的蚊密度与相关气象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青海省调查点的蚊虫季节消长高峰日为7月19日,高峰期为6月10日-8月28日;蚊密度和气象因素回归方程为 y=-2.19+0.47 x 1+0.01 x 3+0.02 x 4x 1:月平均气温; x 3:月平均相对湿度; x 4:月平均气压)( F=20.613, P<0.001)。在海拔3 700 m的玉树市发现有蚊虫孳生。 结论 青海省部分地区蚊密度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且蚊密度高峰期基本都集中在7月中旬。
2023, 34 (6): 814-8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20
重点流行地区(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防控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措施研究
李世豪, 赵忠辉, 岳玉娟, 任佳荣, 罗雷, 杨明东,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105)   HTML    PDF (671KB)(343)   
目的 通过深入访谈,了解重点流行地区(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为当地登革热的防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方法 在我国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疫情严重的市(州)选择25名从事登革热防控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逐一进行访谈,获得访谈资料电子文稿,将资料导入MAXQDA 2020软件,利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类、标记和分析,并制成表格。 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共得到一级主题4个:(1)登革热防控现状,即目前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归纳出4个归属于日常应对的措施,7个归属于登革热暴发时的应对策略和措施;(2)影响登革热防控的因素,气候因素有2个,社会因素有6个,其中,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而控制登革热流行;(3)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访谈资料显示,专家提到次数最多的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不平衡不充分、群众参与度低、考核监督机制缺乏,其他存在问题有6个;(4)登革热应对关键点,此部分通过归纳总结,共提取出10个应对关键点。 结论 我国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重点流行地区应建立长效应对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并全力调动当地居民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合理分配防控资金,加强媒介伊蚊控制,为我国登革热疾病可持续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3, 34 (6): 754-7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9
实验室品系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
张亚军, 赵春春, 冯星明, 王佳琳, 伦辛畅,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29)   HTML    PDF (565KB)(306)   
目的 该研究旨在建立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基线,为我国家蝇抗药性系统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点滴法测定本实验室常年饲养的家蝇敏感品系对4大类共6种杀虫剂(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残杀威、呋虫胺)的敏感性,同时收集历史文献中的数据,以半数致死剂量(LD 50)的95%置信区间(95% CI)是否重叠来判断敏感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方法建立家蝇对这6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结果 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家蝇的敏感基线依次为:溴氰菊酯(LD 50=0.002 236 μg/♀, y=13.76+5.19 x)、高效氯氰菊酯(LD 50=0.003 692 μg/♀, y=9.34+3.84 x)、氯菊酯(LD 50=0.007 152 μg/♀, y=10.03+4.67 x)、敌敌畏(LD 50=0.074 20 μg/♀, y=5.02+4.44 x)、残杀威(LD 50=0.415 9 μg/♀, y=0.93+2.43 x)、呋虫胺(LD 50=0.103 6 μg/♀, y=6.31+6.41 x)。 结论 测定了实验室敏感品系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建立了敏感基线,为我国家蝇抗药性监测和抗性水平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3, 34 (6): 719-7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2
青海省黄河流域人居环境蚊类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王蓉, 刘起勇, 陆涛, 张宪青, 马永成, 郭玉红, 马斌忠, 刘桂香, 蒋明霞, 程晓兰
摘要111)      PDF (1172KB)(762)   
目的 了解青海省黄河流域地区,以人居环境为主的生境中蚊类物种组成及其主要空间分布特征。 方法 以青海省内黄河流域10个县(市、区)为研究空间范围,于2018-2021年每年的7-9月,在农村畜圈及人居住房周边采用功夫小帅诱蚊灯对夜间活动的吸血蚊虫进行采样、分类鉴定,并利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计算种群优势度、生态位宽度等;使用SPSS 22.0软件对蚊虫种间的相关系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 共捕获蚊类4属12种2 684只,其中刺扰伊蚊的物种多度为30.030,在数量上为优势种;刺扰伊蚊、背点伊蚊、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的物种多度>10.000,屑皮伊蚊、背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的生态幅宽度>6,背点伊蚊、凶小库蚊、中华按蚊、黄色伊蚊地理生态位宽度≥1.000;近90%的蚊种之间都能产生生态位重叠,>0.50的重叠对数为13对(其中包括1对完全重叠)。在贵德县采样时首次发现短柄伊蚊。 结论 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淡色库蚊在青海省黄河流域人居环境蚊类物种分布的数量、生态幅宽度、物种多度、地理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均较高,这些蚊种在高原地区有较高的空间分布和物种竞争能力;调查首次在青海省发现短柄伊蚊,属于青海省新记录。
2023, 34 (3): 389-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8
云南省边境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和防蚊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伦辛畅, 杨锐, 林凌鸿, 王君, 郭玉红, 修朋程,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14)      PDF (1156KB)(78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居民对登革热知识的了解途径、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现状,探讨影响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的宣传途径因素,为提高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提出建议,从而预防登革热在本土的传播。 方法 对居住在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年龄≥11岁的中国籍居民进行线下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线下调查共获得问卷778份,其中721人知晓登革热,知晓率为92.67%,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3个地区居民知晓登革热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4.807, P=0.001)。对知晓登革热的问卷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居民的登革热知识了解途径、了解水平和防蚊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P<0.05),影响3个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和防蚊行为水平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宣传途径因素不同。 结论 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3个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的媒介宣传途径影响因素略有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宣传途径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2023, 34 (3): 362-3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4
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母群征, 华栋栋,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02)      PDF (1353KB)(760)   
目的 了解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情况,为白纹伊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和2022年9月中旬在禹州地区利用双层叠帐法捕获蚊虫;依据形态特征鉴定蚊虫种类,提取白纹伊蚊DNA,通过测序法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本次调查每年捕获40只共计80只白纹伊蚊。测序结果表明白纹伊蚊3个击倒抗性基因位点均有发现。1016位点存在由密码子GTA编码的缬氨酸(Val,V)突变为GGA编码的甘氨酸(Gly,G);1532位点存在由密码子ATC编码的异亮氨酸(Ile,I)突变为ACC编码的苏氨酸(Thr,T);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型最多,包括由密码子TTC(Phe,F)编码的苯丙氨酸突变为TCC编码的丝氨酸(Ser,S)或TTA/CTC编码的亮氨酸(Leu,L);3个突变位点共包括10种基因型。3个突变位点均是以野生型纯合子为主,野生/突变型杂合子次之,突变型纯合子所占比例最低。共得到11种组合基因型,其中单个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最高,为55.00%,3个位点的野生纯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为28.75%;双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基因型频率为8.75%,单个位点突变纯合型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50%。 结论 首次在禹州地区开展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其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情况复杂,今后应在该地区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2023, 34 (3): 303-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4
内蒙古自治区3个地区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刘雨秋, 鲁亮, 刘蓬勃, 赵宁, 李贵昌, 栗冬梅, 宋秀平,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14)      PDF (1326KB)(872)   
目的 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个样地(新巴尔虎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共9批布氏田鼠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2021年5、7、9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采集的275只布氏田鼠用磁珠法提取DNA,用1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做PCR扩增,用GeneMarker软件获取微卫星数据,用GenAIEx 6.5、Arlequin(version 30)、structure 2.3.4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结果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821 3,香农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812,观察杂合度波动区间为0.478~0.951,期望杂合度的波动区间为0.575~0.89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均可以将9个布氏田鼠样本群主要按照月份划分为4个类群,4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5月>7月>9月,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布氏田鼠个体间的变异(88.51%)远大于类群间(5.04%)和种群间(6.45%)的变异。Mantel test结果显示布氏田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R 2=0.001 6)。 结论 此次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布氏田鼠呈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季节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3, 34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2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146)      PDF (826KB)(688)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华栋栋, 王磊, 肖迪,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母群征, 刘起勇, 马伟, 孟凤霞
摘要70)      PDF (1742KB)(662)   
目的 对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白纹伊蚊高效氯氰菊酯代谢抗性机制,为白纹伊蚊抗药性以及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生物学测定筛选出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提取总蛋白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差异表达蛋白,并在mRNA水平上进行验证。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到1 861个蛋白,其中差异表达蛋白有383个,在抗性个体体内上调表达的有213个,下调表达的170个。选择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显著性 P<0.05的功能通路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8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鉴定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苷酸-胞苷酸(UMP-CMP)激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抗性个体体内上调表达。 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MP-CMP激酶、GST在抗性群体中上调表达,可能与高效氯氰菊酯代谢抗性相关。
2023, 34 (2): 196-2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9
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李泓运, 王振旭, 李超, 马天, 李瑞晓, 刘起勇
摘要145)      PDF (595KB)(654)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有加重趋势,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适宜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全球化,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途径。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导致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广泛传播,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秩序,引发公共卫生风险。该文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为病媒生物入侵和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2023, 34 (2): 182-1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7
气候变化背景下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分布预估研究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梁莹, 刘起勇
摘要234)      PDF (8757KB)(804)   
目的 明确按蚊伊丽莎白菌当前和未来适生区分布范围,为预防该菌暴发,有效防控该菌在中国的扩散和蔓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按蚊伊丽莎白菌地理分布信息21份,结合56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预估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使用R 4.2.2软件调整模型参数,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准确度,最终使用ArcGIS 10.5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 结果 年降水量(bio12,27.0%)和1月最低温(tmin01,22.2%)对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布贡献率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北部、欧洲西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湿润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强度的气候变化对其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区大体呈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其适生区面积增加较为显著。 结论 全球及中国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较大面积的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且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适生区有促进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对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高适生区的省份,应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应对。
2023, 34 (2): 165-1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5
中国外来入侵致病菌风险评估研究
王晓旭, 冀好强, 韦晓慧, 梁莹, 刘起勇
摘要98)      PDF (784KB)(671)   
目的 为降低外来致病菌入侵带来的危害,对我国外来致病菌入侵的风险性进行评估。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国内外入侵物种数据库、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2000年以后可能入侵我国的外来致病菌,并构建适应于我国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外来致病菌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估标准。 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对筛选出的22种致病菌进行现状描述及风险评估,发现17种致病菌为高风险入侵,5种致病菌为中风险入侵,其中有8种致病菌已入侵我国。 结论 我国面临的外来致病菌入侵风险较大,应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对外来入侵致病菌进行预防和治理。
2023, 34 (2): 154-1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4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05)      PDF (2540KB)(699)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14)      PDF (1007KB)(1285)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2-2021年鼠类寄生蚤构成和蚤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张璐, 韦晓慧, 常楠, 李泓运, 司晓燕, 白雪峰,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84)      PDF (8614KB)(82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主要鼠种、鼠体表寄生蚤的种类构成、优势鼠种蚤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风险评估及其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全盟12个鼠疫监测点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主要鼠种及其鼠体蚤指数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共捕获鼠4科13属18种,共计50 551只,染蚤鼠数为19 958只,平均染蚤率为39.48%。共捕获蚤5科14属35种、亚种,共计83 147匹,总蚤指数为1.64。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以及布氏田鼠为优势鼠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光亮额蚤和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主要寄生蚤。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蚤的多样性高于布氏田鼠和达乌尔黄鼠。10年间,锡林郭勒盟混合鼠体蚤指数( S=-25.000, P=0.032)和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 S=-23.000, P=0.049)呈下降趋势,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的鼠体蚤指数未发现明显变化。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高于布氏田鼠( H=15.000, P<0.001)和长爪沙鼠( H=-15.000, P<0.001),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01, P=1.000)。混合鼠体蚤指数在7月(4.47)出现高峰。锡林郭勒盟各旗(县)之间的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2.579, P<0.001),其中苏尼特左旗和镶黄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253, P<0.001),其中西乌珠穆沁旗和正镶白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布氏田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5.864, P=0.118)。 结论 锡林郭勒盟3种类型鼠疫疫源地交叉重叠。长爪沙鼠携带寄生蚤多样性高,传播鼠疫菌风险较大。各监测点应综合全面做好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警惕各疫源地动物间疫情复燃并波及人间。
2023, 34 (1): 8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影响研究
常楠, 周若冰, 马德龙, 张璐, 韦晓慧,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21)      PDF (3442KB)(821)   
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我国采取的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对HFRS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2006-2021年HFRS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选取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2020-2021年发病数,并对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2006-2021年间我国的HFRS病例数相对稳定,死亡病例显著减少。1年中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11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北地区发病数降低,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范围扩大,且部分地区仍有暴发隐患。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发年龄段为35~49岁,女性为45~59岁,不同性别的发病年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 802.807, P<0.001)。农民仍是主要患病人群,占总病例数的半数以上。通过R 4.0.4软件拟合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季节性ARIMA模型为(2,0,2)(1,1,0) 12,模型拟合效果好。2020-2021年HFRS病例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内。 结论 我国HFRS总体趋势较为平稳,仍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加强监测,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2020-2021年间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HFRS的流行情况未产生显著影响。
2023, 34 (1): 58-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1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鼠体寄生恙螨调查
董利, 李贵昌, 王彬, 鲁亮, 赵宁, 宛新荣, 刘伟, 胡斌, 兴安, 李庆多, 李超, 王振旭, 张璐, 刘雨秋, 马德龙, 潘劲超, 何宏轩, 马伟, 刘起勇
摘要109)      PDF (4286KB)(790)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 方法 2021年5、7、9月在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牧区草原选择8个调查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鼠,采集鼠体表寄生恙螨并制作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计算各调查点、月份和鼠种的体表携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利用 χ 2检验分析差异性。 结果 自672只鼠体标本捡获恙螨1 232只,隶属2科3属3种,分别为椭盾纤恙螨、鼠兔多毛恙螨和粗棒囊棒恙螨,椭盾纤恙螨占97.02%,为当地优势螨种。其寄生宿主以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为主。恙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个调查点,5、7、9月均有恙螨分布且呈升高趋势。 结论 内蒙古东部草原鼠体恙螨种类较少,优势恙螨种类分布广、时间长、宿主多样。
2022, 33 (6): 873-8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1
低温条件下埃及伊蚊生命表研究
赵美杰, 郭宁宁, 刘起勇, 金华锋, 孟凤霞, 刘小波, 郭玉红
摘要231)      PDF (669KB)(786)   
目的 通过模拟低温,对埃及伊蚊各发育阶段生命表各参数开展研究,了解其种群动态特征。 方法 低温下饲养并记录海南省儋州市实验室品系埃及伊蚊的各生活期情况:发育时长、存活情况、产卵情况,计算各期存活率,依据结果绘制生命表,获得其种群动态特征。 结果 17℃低温下,埃及伊蚊卵孵化率为(14.83±1.53)%,化蛹率为(85.73±3.92)%,羽化率为(96.11±5.71)%,长成率为(13.43±0.90)%。雌、雄埃及伊蚊成蚊前发育时间分别为(18.17±0.67)和(17.82±0.36)d。其中,1、4龄幼虫发育时间较2、3龄长,4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为(5.43±0.93)d。该埃及伊蚊种群羽化为成蚊性比(雌∶雄)为0.43±0.03,净增值率为41.13±0.40,内禀增长力为0.11±0.01,世代周期长为(32.66±3.23)d,增值有限速率为(1.12±0.01)/d。稳定年龄组配成蚊前期占比(88.11±1.97)%,成蚊期占比(11.89±1.97)%,成蚊期各日龄组稳定年龄组配寿命在11d以上的占比(21.32±2.42)%,寿命在11d以内的占比(78.68±2.42)%。瞬时出生率为0.13±0.01,瞬时死亡率为0.02±0.00。 结论 17℃时埃及伊蚊能够完成生活史;卵孵化率低,说明卵期是低温下决定埃及伊蚊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决定其向冷气候地区扩散分布的限定因素;该温度下埃及伊蚊活动能力低,各期发育时间延长,雌蚊寿命明显延长,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应将其与生长潜力、活动和叮咬能力等结合进行媒介效能评价。
2022, 33 (6): 771-7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1
长角血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试验
崔莹莹, 王俊刚, 孙琬琬,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136)      PDF (701KB)(696)   
目的 测定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电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蜱对宿主的选择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 利用玻璃电极触角电位仪测定饥饿1和4个月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冰醋酸、氨水以及昆明小鼠、新西兰兔、绵羊3种动物血液、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值;数据间差异用SPSS 22.0软件进行 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除对浓度为0.10 μl/ml的冰醋酸EAG反应值较低(0.000 mV)外,对1.00、10.00和100.00 μl/ml的冰醋酸和氨水均引起不同程度电生理反应,且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不同浓度的冰醋酸和氨水的EAG值均大于饥饿4个月蜱的EAG值,但冰醋酸仅在1.00、10.00和100.00 μl/ml、氨水在1.00、100.00 μl/ml浓度,饥饿不同时间的蜱哈氏器对其E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饥饿1和4个月的蜱哈氏器对100.00 μl/ml氨水的EAG反应值最大,分别为(2.729±0.129)和(2.239±0.285) mV,各浓度的氨水所产生的EAG值均高于各浓度的冰醋酸,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饥饿1个月的长角血蜱成蜱哈氏器对昆明小鼠、新西兰兔和绵羊血液的EAG反应值无统计学意义( F =0.002, P=0.998);3种动物中,蜱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EAG反应值均较大,分别为(0.758±0.070)和(0.914±0.150) mV,且与其他2种动物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11.587, P=0.001; F =14.237, P<0.001)。 结论 相同浓度条件下,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氨水的反应比对冰醋酸的反应更加敏感,且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氨水和冰醋酸的EAG反应强于饥饿4个月的蜱;雌成蜱哈氏器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均强于昆明小鼠、新西兰兔。
2022, 33 (5): 622-6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2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49)      PDF (1117KB)(1201)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赵嘉欣, 李文, 李贵昌, 岳玉娟, 刘起勇, 鲁亮
摘要164)      PDF (5064KB)(669)   
目的 探究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eCognition V9.0.1软件的多尺度分割和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平谷区累计发病数较多的5个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2016、2018和202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物提取和分类,ArcGIS 10.7软件统计每年各个乡镇土地类别的面积,分别通过构建折线图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地物面积与恙虫病发病率的关联。 结果 北京市平谷区5个镇3年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均>80%,Kappa系数为0.600~0.8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2016、2018年,平谷区5个镇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 r=0.576, P=0.082),而2018、2021年发病率与地物面积占比无相关性。按镇来看,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裸土/非林地呈负相关(均 r=-1.000,均 P<0.010),与绿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与荒地/非林地呈负相关( r=-1.000, P<0.010),但金海湖镇的发病率与荒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按不同年份来看,2016年5个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建筑/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18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21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正相关( r=0.900, P=0.037)。 结论 2016、2018年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而2018、2021年二者无相关性。不同镇和不同年份的相关性结果不同。
2022, 33 (3): 371-3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1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城市登革热驱动因素识别与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李之超, 董金玮, 刘起勇
摘要525)      PDF (497KB)(1059)   
登革热是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对全球100多个国家造成人群健康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为登革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由于缺乏可广泛接种的疫苗,媒介伊蚊控制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主要措施,而准确、及时的登革热风险预测可为登革热精准防控和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不同时空尺度下登革热驱动因素的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多种深度学习网络的出现,为登革热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技术。该文综合考虑登革热多种类型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阐述如何应用地理空间大数据识别登革热的城市土地利用、气候环境和人口流动3方面的驱动因素,阐述人工智能算法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构建时空一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议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疫情时空聚集格局和防疫实际需求等方面评估模型性能。
2022, 33 (3): 321-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1
我国主要螺类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
殷颖璇, 吴银娟, 何晴, 何咏欣, 高若兮, 刘起勇, 李学荣
摘要202)      PDF (722KB)(674)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加密切。人类频繁的活动在带来经济与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的本土物种、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危害。该文对我国主要螺类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概述,旨在为防控我国螺类外来生物入侵提供防治依据。
2022, 33 (2): 305-31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7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居民登革热知信行的现状分析
伦辛畅, 杨锐, 林凌鸿, 王君, 郭玉红, 修朋程, 李鸿斌, 朱进, 高阳,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31)      PDF (582KB)(653)   
目的 了解景洪市居民登革热的知信行现状以及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防控重点,为更好地防控景洪市的登革热提供指导建议。 方法 对居住在景洪市嘎洒镇、告庄社区以及财富中心地区,年龄≥11岁的中国籍居民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对未参与线下调查的景洪市其他居民进行线上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χ 2等检验。 结果 本次通过线上和线下2种调查方式共获得调查问卷558份,93.89%的居民存在被蚊虫叮咬的情况,最常被叮咬的场所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及家里,居民预防蚊虫叮咬采取的措施较为多样;在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时,91.73%的居民会首先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景洪市参与调查的居民中,听说过登革热的居民有525人,占比94.09%;在这些居民中,登革热由蚊虫传播及幼虫生长在水里的知晓率较高,分别占比96.76%和87.43%;在了解登革热知识的途径上,社区宣传途径占比最大,为74.10%,同时希望继续通过该途径学习登革热知识的居民也占比最大,为66.41%;86.10%的居民认为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 结论 景洪市居民对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媒介蚊虫的孳生环境及防控知识较为了解,但是蚊虫孳生环境的知晓率低于登革热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且蚊虫的防控还需进一步加强,可通过社区宣传、电视广播、医务人员讲解等途径加大对居民防护登革热的宣传教育。
2022, 33 (2): 281-2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2
基于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的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预估
马德龙, 李超, 周若冰, 李文玉, 李文, 高源, 王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174)      PDF (866KB)(753)   
目的 通过气候环境因素与斑体花蜱分布相关性的研究,预估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的有无及适生区的等级,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斑体花蜱的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环境数据,使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估斑体花蜱的适生区,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 χ 2单侧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验证模型。 结果 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1个环境数据进入模型,模型的AUC值为0.927,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斑体花蜱主要适生区在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中低适生区沿东南向西北变化,最远可达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结论 GARP模型预测斑体花蜱在我国适生区较为可靠,斑体花蜱在我国存在大量适生区,相关部门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2022, 33 (2): 262-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8
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马德龙, 林凌鸿,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王君, 王春兰, 孟凤霞
摘要230)      PDF (845KB)(721)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为淡色库蚊成蚊抗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实验室淡色库蚊品系为研究对象,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抗性监测接触法,评价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试虫的杀虫剂敏感性。 结果 3个实验室品系中,对氯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北京品系(BJ)≈北京敏感品系(BJS)>天津品系(TJ)(≈表示2个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0.258%(0.222%~0.304%)、0.283%(0.239%~0.334%)和0.457%(0.413%~0.508%),雄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174%(0.157%~0.195%)、0.249%(0.213%~0.290%)和0.251%(0.205%~0.294%)。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024%(0.021%~0.028%)、0.080%(0.066%~0.099%)和0.098%(0.079%~0.127%),雄成蚊BJ≈BJS,LC 50分别为0.038%(0.032%~0.449%)和0.018%(0.011%~0.034%)。BJ击倒抗性基因( kdr)突变频率为15.96%,BJS和TJ未检测到突变。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不同日龄淡色库蚊雄成蚊的自然死亡率高于雌蚊;在相同条件下,对杀虫剂雄成蚊比雌成蚊敏感;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毒力强于氯菊酯3.5~10.8倍。 结论 成蚊种群日龄和性别的差异均会对杀虫剂敏感性产生影响,故在开展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或药效评价时,应注意试虫种群的标准化。
2022, 33 (2): 171-1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2
“鼠源疾病”的概念与内涵的系统评价
徐爱玲, 栗冬梅, 刘起勇
摘要340)      PDF (1756KB)(917)   
目的 提出适合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的“鼠源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国内主要“鼠源疾病”名单。 方法 使用关键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网站检索与“鼠源疾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汇总整理“鼠传疾病”或“鼠源性疾病”的定义,拟定“鼠源疾病”概念和涵盖范围,筛选出27种疾病形成国内主要“鼠源疾病”名单进行专家咨询。 结果 178篇参考文献用于拟定“鼠源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纳入条件,18名咨询专家均同意“鼠源疾病”概念的提出。绘制出国内主要“鼠源疾病”信息表,包括5种病毒病、12种细菌病和8种寄生虫病。 结论 “鼠源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基本概念和纳入条件的提出,为正在开展的鼠类携带相关疾病病原体综合监测提供参考,促进建立更完善的控制策略。
2022, 33 (2): 161-1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1
中国麻蝇属昆虫研究进展
王超, 闫利平, 李心钰, 张东, 刘起勇
摘要210)      PDF (544KB)(882)   
蝇类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机械性携带、传播多种病原,引起多种疾病传播,部分蝇种还可生物性传播疾病。麻蝇(Flesh flies)是蝇类中常见的类群,对其监测具有重要公共卫生价值,但关于麻蝇的识别鉴定一直存在困难。该文对麻蝇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评述,为麻蝇分类、形态、系统发生等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推进蝇类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的研究。
2022, 33 (1): 153-1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8